
课程咨询: 400-996-5531 / 投诉建议: 400-111-8989
认真做教育 专心促就业
对于信息产业而言,关键是要形成自主创新的能力,而不是单一产品或技术的引进。对于CPU和操作系统这样的高技术产品,其产品或技术的实现以及后续发展主要依赖于自身形成的能力,而能力是无法通过技术或产品的转移来获得的。
事实上,目前开展技术引进的合资或合作公司,大多都没能形成自己的能力,而且在商业上也并不成功,一些公司甚至只能依赖政府输血过日子。
举例来说,与VIA成立合资公司已逾4年,在十二五期间还承接了核高基1号专项获得资金数十亿元人民币,但在自主创新上却乏善可陈——ZX-A是VIA Nano的马甲,ZX-C的CPU核与ZX-A的CPU核一致,都是VIA的以赛亚,而且至今依旧没有设计出自己的CPU核,始终在使用VIA的技术穿马甲。由于CPU核是决定CPU性能、安全、功耗、成本的最重要因素,在设计CPU的过程中,80%以上的功夫都用在CPU核上,日常我们所说的双核、四核、八核芯片,其实是将2、4、8个CPU核的接口互联并集成到一片硅片上。
苏州中晟宏芯发布的CP1也是IBM Power8的马甲,原本计划于2016年完成的CP2至今依旧处于“PPT状态”,并被推迟到2018年。另外,在中晟宏芯在今年3月还爆出欠薪事件。
很显然,这些公司在获得境外技术后的3-4年后,依旧尚未吃透技术,设计出自己的CPU核,只能拿别人的产品穿马甲,原因何在?因为CPU设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要在指令分支预测、寄存器重命名、多指令通路、乱序发射、功能部件、访存性能等方面下功夫。即便获得国外公司提供的全部源代码,但如果没有设计文档和吸收消化能力,也是很难吃透的,更何况国外公司的技术授权还有所保留。
操作系统和CPU同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这里以Linux操作系统为例,Linux已经开源20余年,国内多个单位也基于Linux开发出中标麒麟、银河麒麟、深度等国产Linux操作系统,但Linux内核基本上是国外程序员在维护,本土品牌操作系统厂商至今仍然不敢说掌握了系统的所有细节。
微软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成立的合资公司会步上述公司的后尘吗?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