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investors
股价:
5.36 美元 %For investors
股价:
5.36 美元 %认真做教育 专心促就业
当前人工智能还是依赖海量数据、算法、计算能力进行驱动。但最重要的是,基于用户特定场景需求的逻辑理解能力以及颠覆性的商业模式方面,人工智能的应用还没影儿。
在硅谷,谷歌、亚马逊、微软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人工智能的基础设施、API和开源框架,包括了计算机视觉、语音、语言、知识图谱、搜索等几大类。硅谷科技巨头的人工智能助理基本上也已经成为标配了:从Facebook M到Amazon Echo,从Google Assistant,到Apple Siri、IBM Watson。但即便是这些巨头的人工智能助理,它们的服务范围基本定位在信息检索,资讯收集获取,而无法搞定相对复杂一点的问题。比如这些助理基本能回答今天天气如何,但如果问到附近的星巴克可以用微信支付么以及今天的天气是否会导致塞车或者航班延误等这类相对有逻辑一点的问题就无能为力了。
在推理性与逻辑性、专业性的实际问题层面的解决能力上依然被一些用户与业内人士嘲为智障助理,实用价值并不大。
总体来看,从巨头的战略布局目的来看,iOS和macOS的软硬件操作需要SIRI来寻找突破口;Cortana依附于windows;echo关联着的智能家居设备的操作等等。但在当前,它依然不具备类似的生态和硬件入口的条件,而只是一个生态的补充。
另外,许多巨头研发的AI助理在基于上下文的对话能力与理解口语中的逻辑、能力履行、基于上下文的对话能力方面都存在欠缺,也意味着当前的人工智能还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
人工智能还有很多难题,创业者也很难跟巨头去拼人才、用户、流量与资本
所以说,以深度学习为主力的这一波人工智能浪潮吹了很多年,巨头也投入了很多资源,但从当前巨头的人工智能助理看出,深度学习在处理复杂的任务时显然还存在诸多不足,也就是说深度学习技术当前还缺乏逻辑推理与表达因果关系的能力。
显然,如果无法根据逻辑进行多层次地推演,理解表达因果关系的能力,就无法担纲深层的服务。这也是我们看到巨头研发的聊天机器人都只能做到几轮对话的原因。
另外,人工智能目前在技术上还有很多难题有待处理,从当前来看,在手机、电脑等常规的硬件载体之外,人工智能还没有相对成熟的全新的软硬件载体,人机语音交互的智能化程度低,硬件层面缺乏配套。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等技术要产品化商业化落地目前还看不到苗头。
即便在当前,人工智能相较以往已取得很大进步,但其主要应用仍在企业服务领域,用户端能接触到的人工智能应用仍是以手机、电脑端的语音助手为主。人工智能应用的服务行机器人层面,虽然功能性虽不断完善,但当前的产品体验层面依然离商业化与消费者太远。
况且人工智能离不开海量数据的支撑。对于创业者来说,一旦科技巨头都在开足马力,加大火力,在进行人工智能布局的时候,创业公司与巨头相比,在人才储备与数据、用户、流量、资本不在一个档次,贸然进入这个赛道,结果是可以想象的。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是稀缺性人才,创业公司也很难去抢到优质人才。
创新工场李开复曾指出,硅谷各公司给刚毕业的人工智能领域博士都能开出超过200万到300万美元的年薪。这种人才方面的竞争,也导致创业者在与巨头抢食过程中处处受限。